蕁麻疹是皮膚科門診中非常常見的問題。

據統計,全台灣將近每五人就有一人有蕁麻疹的困擾! 除了劇烈的紅腫癢之外,甚至常常半夜發作,嚴重影響睡眠以及工作學業。

什麼是蕁麻疹:

是一種皮膚過敏現象,是典型的皮膚第一型過敏反應。皮膚突然發生紅色會癢的膨疹,但通常持續不會超過24小時就會消失,但可能之後又在身體不同部位發生。有時比較嚴重還會產生喉頭浮腫、吞嚥困難、眼皮嘴唇腫脹等情形(血管性水腫)。

蕁麻疹的分類:

  • 急性蕁麻疹:來的快,去的也快,常常突然發得全身到處都是,大多發作二、三天,最長也不過是兩三週,就會自己痊癒。
  • 慢性蕁麻疹:當反覆發作超過六個星期以上,甚至可見經年累月數十載的都有,特別在夜晚更明顯。致病因素會較急性蕁麻疹更困難找到,甚至找不到。
    慢性蕁麻疹分類還可進一步分為:
  • 自發性的:找不到病因。
  • 誘發性的:物理性(冷、熱、日光)、膽鹼性、接觸性、水因性。

蕁麻疹的機轉:

要讓皮膚中的組織胺釋放出來,除了上述提到的過敏反應,還有可能是物理性原因,包括冷、熱、壓迫皮膚、摩擦都有可能直接引發皮膚中的抗組織胺釋放出來,結果也會發生跟蕁麻疹一模一樣的疹子。

哪些狀況可能會誘發蕁麻疹:

  1. 食物: 常是蕁麻疹的主因.但一般都是造成急性蕁麻疹。海鮮類食物、蛋白質類、色素添加劑、防腐劑、調味品、酒、巧克力、咖啡、核桃、水果(草莓、芒果、奇異果、鳳梨、柚子、葡萄)、菇類、竹筍、香草。
  2. 藥物:盤尼西林、阿斯匹靈、磺胺劑、鎮靜劑、止痛劑、消化劑、利尿劑和荷爾蒙等。
  3. 感染: 當身體有念珠球菌感染、黴菌、牙齒化膿、慢性鼻竇炎、膀胱炎、消化道幽門螺旋桿菌等,也會造成慢性蕁麻疹,常被忽略此一因素。
  4. 蟲咬: 如跳蚤、臭蟲、疥蟲等等。
  5. 環境中的過敏原:如空氣中的花粉、黴菌、頭皮、灰塵、噴霧劑等。
  6. 內在的疾病:如消化道障礙、紅斑性狼瘡、淋巴瘤、內臟癌、甲狀腺炎、肝炎、風濕性關節炎。
  7. 心理因素:情緒緊張、精神壓力、睡眠障礙。
  8. 物理因素: 只要搔抓或壓迫就會引起,或是碰到熱、碰到冷、甚至碰到水就會引發,也有些人一碰到日光的照射就會。
  9. 遺傳或自體免疫性: 屬於先天體質性,由於人體產生自體免疫抗體所造成的。
  10. 內在荷爾蒙改變。

治療與改善方式:

  1. 首先還是要先找出任何可能的病因。
  2. 然而「慢性蕁麻疹」通常找不到病因或誘因,需以「長期治療」的態度對待。然而許多患者復發後,認為治療無效,放棄治療或轉向尋求偏方,常導致病情更難以控制。
  3. 藥物:
    • 口服抗組織胺來控制病情,新一代的長效型抗組織胺多半也具有免疫調節的功能,可以降低皮膚的敏感度,也可以控制過敏反應的發生。若仍無效,就必須增加劑量,最高可以用到4倍的劑量。
    • 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調節劑治療。omalizumab、環孢靈(cyclosporine A)、或白三烯(leukotriene)拮抗劑。
    • 生物製劑也可以有效控制慢性蕁麻疹。Xolair® (omalizumab)。
    • 短期口服類固醇。
  1. 自體血液注射:有國外大型醫療機構證實為有效治療及控制慢性蕁麻疹的方法。病患必須接受為期 8 週的肌肉內(臀部)自體全血注射: 1週1次,由病患前臂取靜脈血約 3~5cc,直接在將此血注射於病患肌肉內(臀部)。
  2. 避免易誘發因子,如喝酒、泡湯、水溫過高、緊繃衣物。
  3. 適當紓解生活壓力。
  4. 飲食調整: 避免假性過敏原的飲食(pseudoallergen-free diet)、適當補充維他命D。這些含假性過敏原食物如上面所提。
  5. 發作時可以使用止癢藥水、冷水淋浴,或是冷敷也可緩解。(冷因性病人除外。)